close
「一幅沒有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,連一眼都不值得看,因為這麼一幅地圖遺了人類總是會登陸的那片土地。
人類在那裡登陸之後,就會向外展望,一旦看見更好的土地,就會揚帆出海。
進步即是烏托邦的實現。」
──王爾德(Oscar Wilde)
1. 如果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
2. 如果每個人一週工作15小時
3. 如果可以扔掉護照與簽證
荷蘭思想家、歷史學家、作家、記者羅格.布雷格曼(Rutger Bregman)提出這3個夢想,畫出了21世紀的烏托邦。
我想我們很容易誤會的一點是,烏托邦不是「夢裡什麼都有」的空中閣樓。
烏托邦是人類幻想出來的美好未來。
既然是「未來」,就是可以努力實現的目標,
像書中開頭就引用王爾德的話,烏托邦是航行的目標,一直朝著烏托邦前進,才是實現烏托邦。
布雷格曼用的英文書名是,
《Utopia for Realists:And How We Can Get There》
所以我們來看看,舵手布雷格曼先生怎麼帶領我們前往烏托邦。
「如果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」
舵手布雷格曼:發錢!
我:啊?
舵手布雷格曼:每個人都有基本生活費,就沒有人會落在貧窮線以下了。
我:你這是作弊吧……
(難道左邊鄰居的2020全面小康用這招?先發錢,這樣所有人都超過貧窮線標準?)
在老師找舵手談話的期間,
我們先來看看「貧窮」這件事。
貧窮,讓我們想到什麼?
暴力、混亂、髒、肥胖、酗酒、吸毒……等等,
(別說是偏見,咱的舵手可是有提出統計數據的。)
但是為什麼?窮人為什麼會做蠢事?
傳統觀念裡認為貧窮是個人必須自行克服的問題,
(所以公認萬靈丹是教育,以台灣來說,就是大學畢業證書。)
可是真的只要這樣就夠了嗎?
減肥過的人(這大概包含了50歲以下,90%的人,笑)都會發現,
在一個悠閒的日子裡,要吃得健康比較容易做到;
但在一個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11點的日子,
我只會想吃一堆油炸得香氣四溢、甜度爆表的垃圾食物。
人的意志力是一種消耗品。
早上起來滿格100%,
忙碌了一早上,到了中午剩70%,
如果幸運,今天不加班,6點就可以回家,
恭喜你,你大概可以帶著40%的意志力回去面對家庭瑣事,
如果不幸,嗯,你懂的。
而生活忙碌與活在貧窮中有一項關鍵差異:
「貧窮從不給人喘息的機會。」
所以你說,窮人為什麼做愚蠢的決定?
(當然我們的舵手有更多實驗和數據可以給你)
(這時,我們的舵手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了。)
我:我有疑問,給錢這麼簡單的解決方法真的有效嗎?如果有效?為什麼沒人提出來過?
舵手布雷格曼:其實有不少人做過……
1969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差那麼一點點,就要為所有貧窮家庭實施無條件收入政策。
(我不禁想,如果成功了,美國絕對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吧。今天的美國簡直是窮人的惡夢。)
「就在尼克森打算公開計畫的那一天,總統顧問馬丁.安德森遞給了他一份簡報。
這份六頁的文件是針對150年前發生在英格蘭的一個事件所提出的案例報告。
結果這份簡報徹底改變了尼克森的心意,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。」
那就是史賓漢蘭制度報告。
史賓漢蘭制度是世界最早的福利制度,
實施於19世紀初的英格蘭。
這套制度與基本收入極為相近。
「1795年,法國大革命剛過6年,在英格蘭,社會不滿也開始沸騰。
再加上2年前一個叫拿破崙的年輕將軍在法國南部土倫港大破英軍。
而且!又遇上另一個荒年,還沒有辦法從歐陸進口穀物。
隨著穀物價格持續上漲,革命的威脅也越來越逼近英國海岸。」
「在英格蘭南部,有許多人開始意識到,壓迫與宣傳已不足以止不滿的浪潮。
1795年5月6日,史賓漢蘭的行政官員聚集於史賓的村莊酒館,
同意對濟貧措施從事激進改革。
政府將補助『所有貧窮而勤奮的男子及其家人』的收入,
使其得以達到最低生活水準,
費率將以麵包價格為準,並依家庭人口數發放。」
「這套制度很快在英格蘭南部推廣開來,
英國首相小威廉.皮特甚至曾試圖把它變成全國性的法律,
因為它看來很成功:減少了飢餓與困苦,最重要的是消弭動亂於無形。」
然而有許多牧師提出警告,(當時能做研究幾乎都是牧師。)
教區牧師湯德森:「只有飢餓能夠驅使他們勞動,但我們的法律卻說:他們絕不該挨餓。」
牧師馬爾薩斯:「人口成長會超過糧食產量,而導致戰爭、飢荒、疾病爆發。」
馬爾薩斯的好友經濟學家李嘉圖:「基本收入會引誘人減少工作,糧食產量下滑,從而在英格蘭土地上搧起法國大革命式的動亂火焰。」
「1830年夏末,他預測的暴動確實爆發。
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農業勞工高喊:『不給麵包就濺血!』
不僅摧毀了地主的收割機,要求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資。
政府強力鎮壓,逮捕、監禁以及流放了2000名暴動人士,並對其他人判處死刑。」
政府迅速展開大規模調查,得出一個結論:
史賓漢制度是一場災難。
「負責執行這項皇家委員會調查的人員怪罪基本收入造成人口爆炸、工資下滑以及悖德行為增加……結果導致英格蘭勞動階級的徹底墮落。
幸運的是,根據他們所寫,基本収入一旦受到廢止之後,立刻就出現了以下的發展:
1. 窮人再度恢復勤奮
2. 他們養成了『節儉的習慣』
3. 『他們的勞動所受到的需求』增加
4. 他們的工資『整體而言出現上升』
5. 他們不再步入那麼多『莽撞而悲慘的婚姻』
6. 他們的『導德與社會處境在各個面向上都有所改善』」
「這份皇家委員會報告受到廣泊流傳與認可,
長久以來都被視為新興的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項權威文獻。
連馬克思在30年後的巨著《資本論》,都利用這份報告譴責濟貧措施。
馬格斯和他的朋友恩格斯一樣,認為要讓普羅大眾掙脫貧窮的鐐銬,
需要的是革命,而不是基本收入。」
然而,事情真是如此?
「150年後的現代研究者指出,調查人員完全沒有花費心力分析資料,
不過他們倒是採用了『一套繁複的附錄架構,藉此為他們的「發現」增添分量』。」
「較晚近的研究揭露,史賓漢蘭制度其實非常成功。
馬爾薩斯對人口爆炸的想法並不正確,因為那種想法主要歸因於對童工需求的成長。
在那個時候,兒童就像是會走路的存錢筒,他們的收入等同於父母的退休金。
即便到了現在,人們只要一旦擺脫貧窮,生育率就會開始下降,人也會開始找尋其他方式投次自己的未來。」
「李嘉圖的分析一樣有缺陷。
史賓灘蘭制度裡沒有貧窮陷阱,擁有工作收入的人就算收入增加,也還是可以保有他們的津貼──至少可以保有一部分。
因此基本收入沒有導致貧窮,只是採用這種制度的區域正是貧困現象早已最為嚴重的地區。
此外,引發鄉間地區動亂的原因,其實是1819年回歸戰前金本位制的決定。
順帶一提,這項決定正是出自李嘉圖的建議。」
我不能再繼續引用書中章節了,
不然根本整篇文章都是照搬,那太對不起作者的辛勞了。
但我實在一定要讓你們親眼看一下史賓漢蘭制度的背後故事,
親自品嚐一下當中苦澀的諷刺。
1973年加拿大的米糠計畫、2005年美國猶他州免費住宅計畫,
等等多項實驗都證明,基本收入能幫助消除貧窮帶來的困境。
然而最大的反證,150年前的史賓漢蘭報告,卻是捏造出來的偽科學。
就像舵手布雷格曼在書中提到有小說家說過的話:
「過去,是一個異邦,那裡的人與我們的行事、想法,截然不同。」
我們現在去看那份皇家報告的結論,會為當中飽含階級觀念的歧視感到難以置信,
未來的人看我們掙扎著,寧願政府多花很多稅金,來推持著現在越發劇烈的貧富差距,
也不肯用相對小成本的基本收入來解決問題,
說不定他們也覺得不可思議。
什麼!?基本收入反而是較少成本?
我這邊簡單打個比方,
就好像買一輛車和加入共享汽車的差別。
(我不是在說Uber,Uber已經變成計程車了。撇嘴)
買車之後,你要納稅、要保養、要維修,都要花你的時間和金錢;
但共享汽車,你不用做這些,卻每次使用都要付錢。
一個是隱形的支出,一個是顯性的支出。
貧窮的隱形成本,不論是扶助政策、治安、醫療健康……還有很多。
其實比直接給錢來得高。
人不會因為不用工作就有飯吃,而個個成為「懶漢」嗎?
這樣不會要付更高的稅嗎?
各種你會有的疑問,
我們的舵手在書裡都有詳細地為你解惑。
而我這邊實在不能再讓文章更長了……
因此,另外2個夢想就留到下集再說啦~
給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的訂閱者的推薦書單:


給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團隊的推薦書: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